編者按
歸納、總結和梳理年度學術熱點,既是對一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系統(tǒng)回顧,也是對現實焦點問題、深層理論問題的折射,有助于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提供智力支持。2021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經過學界推薦、文獻調研、專家研討評議等程序,現已評選出來。今予公布,以饗讀者。
熱點1 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
入選理由:2020年11月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總結并闡述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2021年度,學術理論界圍繞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持續(xù)推進,取得諸多高質量成果。1.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來源和重大意義。闡明了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順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要求應運而生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和世界意義。2.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學理闡釋。深入闡釋習近平法治思想各組成部分的主要內容,并圍繞依法治國與依規(guī)治黨的關系、改革與法治的關系、人民立場、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繼承和創(chuàng)新、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等重大理論命題,闡明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鮮明特征、核心要義和科學方法。3.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實踐探索。聚焦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監(jiān)察法治,立法工作,生態(tài)文明法治,法治人才培養(yǎng)等實踐問題,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下從各領域、各部門法進行多層次、多視角系統(tǒng)研究。
專家點評:2021年度,學術理論界掀起學習研究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熱潮。在既有研究成果基礎上,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關于這一主題的研究將主要面向以下方面:1.加強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實踐研究,以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義、明確實踐要求,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落地生根、走深走實,進而在全面依法治國中釋放出新的實踐偉力。2.加強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學理闡釋和體系構建,特別是系統(tǒng)分析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原創(chuàng)性、獨創(chuàng)性、集成性理論創(chuàng)新,彰顯其真理力量和話語魅力。3.加強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融通性研究。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對中華優(yōu)秀法律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是對人類法治文明成果的批判性繼承、擇善性借鑒,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和人類法治文明思想精華具有內在融通性。要通過深入研究,展示這一思想蘊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國精神和中國文化,展示其海納百川、博采眾長的全人類共同價值。4.加強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的重大專題性研究。習近平法治思想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和黨的建設各領域,運用于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在政治與法治、民主與專政、權利與權力、自由與秩序、安全與發(fā)展、法治與德治、依法治國與依規(guī)治黨、改革與法治等辯證關系中都有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政理、法理、哲理,這就需要我們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開展一系列專題研究。
(點評人: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文顯)
熱點2 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偉大歷程、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
入選理由: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歷史時刻,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全面總結黨的百年奮斗偉大歷程、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具有重要學術價值、鮮明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影響。2021年度,學術理論界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這一重大主題,形成了豐碩研究成果。1.從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角度,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全面梳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團結帶領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國防和軍隊建設、國家安全、外交等領域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2.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角度,深刻闡釋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創(chuàng)造輝煌歷史、取得重大成就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全面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為詮釋中國共產黨過去為什么能夠成功、未來怎樣才能繼續(xù)成功提供了深厚的學理支撐。3.運用多學科理論和方法,從不同維度系統(tǒng)總結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歷史意義和寶貴經驗,形成了學科交叉研究態(tài)勢,既拓寬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也進一步深化了黨史研究。
專家點評:學術熱點的形成往往與現實密切相關。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學術理論界關注的焦點主要有: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不懈奮斗史、不怕犧牲史、理論探索史、為民造福史、自身建設史;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等等??傮w而言,學術理論界對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的研究具有以下特點:1.用大歷史觀審視和評價百年黨史,既有分領域、分階段的研究,又有整體性研究,將某一問題的研究以百年為考察周期、研究時空,并將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置于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中國近現代史、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人類文明發(fā)展史的高度來評價和定位,充分彰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意義,拓寬了中共黨史研究的視野。2.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文藝學、教育學等學科,立足本學科視域、基本理論、研究方法開展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的研究,凸顯了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優(yōu)勢,特別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共黨史研究方面取得不少突破進展。3.將歷史、現實、未來有機結合起來,著眼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經驗的總結,注意闡發(fā)歷史經驗的當代價值,體現了中國學術理論界的歷史自覺、歷史自信和歷史擔當。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波瀾壯闊、厚重宏大,對這一課題的研究是一項重大的系統(tǒng)性工程,面向未來,學術理論界還需立足現有成果,充分挖掘和利用史料,進行更為具體的探討、更為深入的分析思考。
(點評人:華南師范大學教授陳金龍)
熱點3 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理論與實踐
入選理由:百年前仰韶遺址的發(fā)掘,拉開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序幕,經過幾代考古學人的艱苦努力,中國現代考古學有了長足發(fā)展,業(yè)已成為世界考古學界不可忽視的重要一脈。值此中國現代考古學開創(chuàng)百年的歷史節(jié)點,學術理論界回顧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百年探索之路,并在總結成績的同時展望未來。中國現代考古學是在社會與學術多方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百年間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學科發(fā)展之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發(fā)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與發(fā)展的歷史脈絡、燦爛成就及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2021年度,學術理論界聚焦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理論與實踐,在以下方面開展了深入研究:1.探討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理論范式的變遷和理論體系的演進,分析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話語類型和敘事模式,在與西方考古學的比較中辨析其中國特色。2.探討中國現代考古學對探索中華文明起源、構建中國上古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起的作用和貢獻。3.探討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學科歸屬,辨析考古學與歷史學、人類學的關系。4.總結中國現代考古學過去百年的本土實踐經驗,謀劃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專家點評:中國現代考古學具有歷史學的學科屬性,并自始至終承擔著強烈的歷史學使命。百年來,中國現代考古學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發(fā)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在百年發(fā)展過程中,中國現代考古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吸收借鑒西方考古學理論和研究方法,逐漸摸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考古類型學、考古地層學、聚落考古學和考古學文化譜系研究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考古學文化區(qū)系理論、文明起源和國家演進理論。可以預期,未來的中國現代考古學必將有更多重大考古發(fā)現,會更強化多學科合作,會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會產生更大的國際影響力。今后一段時間,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考古學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重要任務和時代使命。
(點評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建業(yè))
熱點4 數字時代勞動的哲學審視
入選理由:數字時代,隨著信息科技的廣泛應用和數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勞動和勞動關系正在發(fā)生深刻變革,勞動形態(tài)、勞動保障和勞動權利等問題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對數字時代勞動及其本質和形式的探究成為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2021年度,哲學界對數字時代勞動的探討主要集中于勞動方式、勞動價值、勞動正義、勞動自由等話題:1.分析數字時代勞動的過程,指出數字技術的介入使得勞動過程開始無縫鑲嵌和全面浸潤在人的生活中,改變著人與人的交往和存在方式,推進了勞動過程的社會化,加深了勞動者對社會的依賴。2.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剖析“數字勞動”的含義,對比傳統(tǒng)勞動,辨析數字勞動與物質勞動、生產勞動的關系。3.聚焦數字時代“數字生產過勞”現象、智能生產中人與其類本質的對立、人機關系背后的勞資關系等話題。4.對數字生產要素的公平配置模式、數字生產結構的均衡性、數字生產的多元共治、數字勞動中人的主體性安置、勞動者的數字技能、勞動時間等具體議題展開討論,探求數字時代的勞動正義和勞動幸福。
專家點評:勞動作為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質性活動,是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美好生活的基礎。邁入數字時代,勞動內容、勞動方式、勞動價值、勞動關系等正在發(fā)生巨變,學者們敏銳地捕捉到這些新變化,圍繞數字勞動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這些討論既具有強烈的高科技色彩,又表現出深切的人文關懷:1.特別關注勞動內容和方式的變化,數字勞動的本質和基本特征成為討論的焦點。2.特別關注機器替換人可能造成的技術性失業(yè),以及數字時代的勞動機會和勞動權利問題。3.特別關注“資本的邏輯”和“技術的邏輯”宰制下勞動的新形態(tài)、新變化,以及如何實現勞動正義和勞動幸福的問題。當然,由于數字勞動興起的時間不長,目前的討論仍然是初步的,諸如智能系統(tǒng)承擔、完成任務的活動是否可以稱為“勞動”,智能系統(tǒng)能否成為“勞動主體”、是否應該享有“勞動權利”,以及如何保障全體人民擁有平等的勞動機會和勞動權利等,這些新興理論和實踐難題,需要哲學研究者拓寬視野,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點評人:上海大學偉長學者特聘教授孫偉平)
熱點5 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規(guī)制
入選理由:數字經濟蓬勃發(fā)展,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不斷涌現。同時,數字經濟的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平臺作為新的市場主體聚集了大量資本和資源,易產生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壟斷問題。傳統(tǒng)反壟斷理論產生于工業(yè)文明時代,其規(guī)則及執(zhí)法在數字經濟時代面臨巨大挑戰(zhàn)。近年來,全球范圍內很多國家都在不斷強化數字經濟方面的反壟斷,并主要集中于平臺經濟領域。2020年末以來,中央層面召開多次會議,明確要求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重點聚焦于平臺經濟領域,強調要堅持發(fā)展和規(guī)范并重,把握平臺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建立健全平臺經濟治理體系。如何合理規(guī)制平臺經濟領域的壟斷,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zhí)峁└用鞔_的法律依據和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成為學術理論界研究的重要議題。2021年度,學術理論界圍繞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規(guī)制作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1.數字經濟時代壟斷協(xié)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問題的重新認識與界定。2.平臺經濟監(jiān)管規(guī)則的構建與治理思路。3.算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4.平臺公用事業(yè)性質的探討。5.反壟斷法修改的思路及建議。6.國內外平臺經濟的反壟斷規(guī)制比較研究。
專家點評:反壟斷既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各國的普遍做法。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呈現出反壟斷不斷強化的趨勢,并且主要集中在平臺經濟領域。隨著我國強化反壟斷的政策法規(guī)密集出臺,反壟斷執(zhí)法力度不斷加大并呈現常態(tài)化。2021年度,學術理論界掀起了反壟斷尤其是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研究的熱潮,各種學術活動非常活躍,學術成果不斷涌現。這些成果既涉及傳統(tǒng)反壟斷分析框架在平臺經濟領域的適用,也涉及用新的理論和方法來看待和處理平臺壟斷問題,及時回應了現實需求,有力促進了平臺反壟斷工作的開展。在國家持續(xù)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背景下,國家反壟斷局新近成立,反壟斷法修訂工作即將完成,如何在平臺經濟領域有效適用反壟斷法,還會是未來一段時期的研究熱點。同時,也應密切關注我國和歐美國家在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規(guī)制方面的差異,不斷推進反壟斷的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以促進發(fā)展和規(guī)范并重、競爭和創(chuàng)新兼顧目標的實現。
(點評人: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王先林)
熱點6 新型舉國體制下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管理研究
入選理由:創(chuàng)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支撐。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孕育形成的新型舉國體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zhàn)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在加強科技創(chuàng)新和技術攻關方面發(fā)揮了巨大優(yōu)勢,對于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fā)展、保障國家安全,強化關鍵環(huán)節(jié)、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圍繞新型舉國體制下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管理這一議題,2021年度,學術理論界從多個層面和維度進行了深入研究。1.探討新型舉國體制的發(fā)展脈絡,辨析其與傳統(tǒng)計劃經濟下的舉國體制的區(qū)別,并討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新型舉國體制的重要價值及作用機制。2.探討新型舉國體制如何將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組織者的優(yōu)勢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研究有利于新型舉國體制價值發(fā)揮的組織機制與實施方法。3.在世界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背景下,有針對性地研究不同國家的戰(zhàn)略選擇和戰(zhàn)略實踐,探討如何發(fā)揮新型舉國體制優(yōu)勢,對科技創(chuàng)新事業(yè)進行戰(zhàn)略性、全局性謀劃。4.圍繞發(fā)揮新型舉國體制優(yōu)勢獲得重大科技突破的項目,開展案例研究。
專家點評:新型舉國體制是我國爭取重大突破、實現重大發(fā)展的重要手段,是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階段的戰(zhàn)略性舉措。對這一問題的探索,要求研究者扎根中國大地,深入研究闡釋解決國家重大需求中的組織動員和政府與市場之間的協(xié)同機制;要求我們發(fā)展戰(zhàn)略性科技力量,以重大任務為導向撬動產學研有效銜接,攻克科技與工業(yè)技術發(fā)展中的重大難題;等等。2021年度,學術理論界成功破題,通過分析中國及世界其他主要國家在科技與創(chuàng)新中實現重大突破的歷史經驗,突顯了新型舉國體制的關鍵邏輯;通過對全球經濟體系與國際競爭的歷史與現狀分析,指出了理論研究和對策研究的探索方向;通過對若干戰(zhàn)略性產業(yè)和關鍵部門的實證分析,為本土理論創(chuàng)新打下了基礎。展望未來,應從兩個方面深化研究:一方面,夯實中觀層面的研究,立足于世界主要國家的歷史經驗,深入挖掘新型舉國體制的具體機制,辨析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互相協(xié)作互相促進的關系;另一方面,深耕實踐,通過深入的案例研究和比較研究,及時總結和歸納在新領域、新實踐中的機制創(chuàng)新,在學習、參與和推動關鍵突破的歷史進程中,發(fā)展出理解社會經濟重大變化的理論框架。
(點評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封凱棟)
熱點7 多學科視域下的總體國家安全觀
入選理由:國家安全是關乎國家生存與發(fā)展的首要問題。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從全球視野和戰(zhàn)略高度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2020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fā)通知,設置“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2021年度,學術理論界聚焦總體國家安全觀展開多學科、跨學科研究,展現了學術理論界積極回應國家重大發(fā)展戰(zhàn)略、協(xié)同解決經濟社會發(fā)展重要問題的擔當與努力。例如,政治學界梳理和闡釋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國家安全思想發(fā)展、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全面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視野下國際關系及競爭等科學議題;管理學界緊扣總體國家安全觀視野下的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問題展開學術討論;法學界圍繞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要義闡釋與法治宣傳、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構建、數據安全法文本解讀等進行學術交流;軍事學界從國家安全與軍事安全關系、總體國家安全觀與軍民融合、學科發(fā)展等角度展開探索;圖書情報學界就國家安全學科建設、國家安全情報理論、國家安全情報工作等展開學術研究;等等。
專家點評: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將維護國家安全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2021年度,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結合數據安全法施行等背景,政治學、公共管理、法學、公安學、軍事學、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從自身視角對國家安全問題予以深刻思考與回應,針對大變局下的國家安全與治理、國家安全戰(zhàn)略與政策、國家安全數據管理、領域國家安全、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國家安全人才培養(yǎng)等主題展開了大量深入研究與跨界對話,從多學科視域豐富了新時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論內容,為推進國家安全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重要參考。國家安全研究的多學科參與以及學科交叉,有利于從多元化、特色化等方面綜合把握國家安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國家安全也需要置于多學科視域下進行思維的碰撞與寬領域知識的融合??梢灶A期,未來國家安全領域將有更多的跨學科對話、交流與合作。
(點評人: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孫建軍)
熱點8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研究
入選理由: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這是新中國第一個關于教育評價系統(tǒng)性改革的文件。此次改革關聯面廣,涉及各級各類教育以及教育系統(tǒng)內外。教育評價改革關系整個教育事業(yè)健康發(fā)展,對教育改革發(fā)展具有導向性作用。2021年度,圍繞這一主題,學術理論界主要集中研究了以下幾個方面:1.對《總體方案》的政策內涵解讀,分層分類研制配套的各分領域評價改革方案。2.在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框架下,對教育評價的治理功能進行研究探索,從宏觀總體視角審視當前我國教育評價理念、范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3.開展不同學段和不同教育主體的評價制度研究,特別是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研究、招生考試改革研究、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評估研究、高等教育學術評價制度研究、教師評價改革研究,對具體領域的評價改革進行理論深耕和成效數據論證。4.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評價改革實施方案,制定不同領域的教育評價指標體系,以科學方法支撐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的推進工作。5.通過歷史和比較的研究方法,借鑒國際教育評價理念和實踐經驗,對標中國實際情況,探索中國特色的教育評價體系構建。
專家點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近年來,國家連續(xù)出臺高規(guī)格文件,把教育評價改革作為各級各類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重要任務,特別是2020年10月印發(fā)的《總體方案》,對未來5至10年教育評價改革作出了系統(tǒng)部署。2021年度,學術理論界從教育評價改革的不同層面進行了研究探討,表現出以下特點:1.政策解讀與理論探討并重,研究者既有對《總體方案》的解讀和理論思考,又有對新時代教育評價的理論、功能、范式等的深入探討。2.圍繞“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重視對評價技術方法的探討,例如增值評價的原理與可實現性問題、信息技術對評價技術手段的延伸等。3.關注教育評價的實踐應用,既有對評價改革實踐落地的途徑與模式的探討,又有對評價落地可能帶來的問題的反思。也應該看到,這一領域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制度研究和實踐反思層面,研究方法以思辨為主,期望未來的研究中出現越來越多基于數據和證據的實證研究。
(點評人: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常務副主任、教授辛濤)
熱點9 全面現代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
入選理由:社會學自創(chuàng)建之始就將解釋現代化帶來的巨大社會變革作為學科使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迥異于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具有自身鮮明的特色,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2021年度,中國社會學界以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提出的不斷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為引領,在系統(tǒng)總結學科發(fā)展成就經驗、挖掘歷史資源、進行中西文明比較的基礎上,進一步凝聚共識,闡發(fā)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自身的邏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構建,進而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關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1.從理論層面建構和梳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新發(fā)展社會學”等標識性概念的研究框架、方法體系及發(fā)展脈絡。2.通過縱向的歷史鏡鑒和橫向的文明互鑒,以社會學視角總結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有要素和實踐邏輯。3.基于經驗研究,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的知識體系回應中國社會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如城鄉(xiāng)基層治理、脫貧攻堅與鄉(xiāng)村振興、網絡安全等。
專家點評: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是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的社會,呈現出活力和秩序有機統(tǒng)一。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中心使命是揭示社會良性運行和協(xié)調發(fā)展的條件和機制。2021年度,中國社會學界按照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的要求,圍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重大戰(zhàn)略需求和現實問題,不斷加強文化自覺、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不斷加強理論和政策創(chuàng)新,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理論體系,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國現代化事業(yè)的全面推進,必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的發(fā)展提出更強烈的需求、提供更豐富的素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全面現代化的推進方略、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與社會機制、社會老齡化與中國人口發(fā)展戰(zhàn)略、美好生活與社會政策、科技革命與數字社會治理等內容,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點評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馮仕政)
熱點10 碳達峰碳中和與綠色轉型
入選理由:2021年3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tǒng)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tài)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為實現“雙碳”目標,我國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huán)發(fā)展經濟體系,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體現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2021年度,學術理論界圍繞“雙碳”目標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討論:1.圍繞“生態(tài)興則文明興”“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等重大命題,系統(tǒng)闡釋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指引下的“雙碳”概念、目標以及相關理論與實踐。2.圍繞“雙碳”目標,從碳核算、減碳措施、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碳經濟等角度,開展有關節(jié)能減排、產能治理、綠色經濟、能源安全、能源革命、油氣資源開發(fā)與利用、清潔能源發(fā)展、電力市場發(fā)展、儲能與氫能發(fā)展、垃圾焚燒治理、生物能源和地熱能開發(fā)與利用等研究。3.圍繞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展碳匯、碳配額、碳金融等問題的研究。4.中外“雙碳”進程的比較研究,如各國在碳達峰碳中和進程中的實踐探索、目標定位、政策工具,以及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的擔當作為。
專家點評:綠色轉型要求經濟發(fā)展擺脫對高消耗、高排放和環(huán)境損害的依賴,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綠色轉型的題中應有之義。碳達峰碳中和是綠色轉型的抓手、測度和推力,綠色轉型則為碳達峰碳中和提供了技術選項和實現路徑。在現實中,能源工業(yè)、制造業(yè)、農牧業(yè)、金融服務業(yè)以及森林濕地海洋的保護與利用,都需要考慮“雙碳”目標。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具有目標導向、時間剛性的進程。我國作為經濟體量位居世界第二的發(fā)展中國家,未來對能源需求還將持續(xù)增加;與此同時,我國面臨以高碳的煤炭為主導的能源消費結構,減排的選項有限,碳達峰碳中和在時間進程上比發(fā)達國家更為壓縮。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要堅定不移推進,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創(chuàng)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未來,關于碳達峰碳中和與綠色轉型的研究還將隨著實踐的推進不斷得以深化。
(點評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tài)文明研究所研究員潘家華)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31日 11版)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