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科技創(chuàng)新是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根本源泉。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專家學者始終依靠科技進步,堅持自主創(chuàng)新,以臨床問題為導向開展科學研究。這些前沿成果必將進一步推進臨床與轉化醫(yī)學研究,推動醫(yī)學發(fā)展,造福更多患者。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科研成果匯編(第2期),以饗讀者——
婦產(chǎn)科王建六團隊
血液病研究所張曉輝團隊
首次提出糖尿病相關子宮內(nèi)膜癌治療新策略
1月22日,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王建六教授團隊研究成果Targeting Cancer Metabolism Plasticity with JX06 Nanoparticles via Inhibiting PDK1 Combined with Metformin for Endometrial Cancer Patients with Diabetes(JX06納米粒通過抑制PDK1聯(lián)合二甲雙胍靶向腫瘤代謝可塑性在子宮內(nèi)膜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療中的研究)在國際學術期刊Advanced Science (IF:16.806)發(fā)表。
糖尿病與子宮內(nèi)膜癌的發(fā)生和不良預后密切相關,而高血糖又是導致糖尿病與子宮內(nèi)膜癌產(chǎn)生關聯(lián)的最為關鍵因素。目前子宮內(nèi)膜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尚無統(tǒng)一有效的臨床方案。研究發(fā)現(xiàn),JX06(一種新型PDK1抑制劑)聯(lián)合二甲雙胍可顯著增加高糖狀態(tài)下子宮內(nèi)膜癌細胞對二甲雙胍的敏感性。此外,采用還原敏感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來包裹JX06,以形成用于藥物遞送的納米粒(JX06-NPs)。進一步在體內(nèi)外水平證實了JX06-NPs與二甲雙胍聯(lián)合可通過靶向調(diào)控子宮內(nèi)膜癌代謝可塑性,顯著抑制高糖狀態(tài)下子宮內(nèi)膜癌的生長,從而為合并糖尿病的子宮內(nèi)膜癌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輔助治療方案,為國際上首次提出該觀點。
研究團隊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婦產(chǎn)科王建六教授團隊多年來專注子宮內(nèi)膜癌發(fā)生發(fā)展和治療的研究,主持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等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項目。
胃腸外科曹鍵課題組
血液病研究所張曉輝團隊
植入胃腸道鎂合金器械研發(fā)又有新視角
2022年1月,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胃腸外科曹鍵副主任醫(yī)師聯(lián)合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越博士、白晶副教授等關于醫(yī)用鎂合金相關基礎研究The effect of enzymes on the in vitro degradation behavior of Mg alloy wires in simulated gastric fluid and intestinal fluid(酶在模擬胃液和腸液中對鎂合金體外降解行為的影響)在國際高水平期刊Bioactive Materials(IF:14.593)發(fā)表。
近年來,可降解鎂合金在胃腸道的應用逐漸受到關注。然而,相比于體液環(huán)境,胃腸道環(huán)境更為復雜,較低且多變的pH值、大量的消化酶以及多樣的離子平衡都給鎂合金的應用帶來挑戰(zhàn)。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與東南大學團隊在國內(nèi)較早的開展了鎂合金胃腸吻合釘?shù)难邪l(fā)和生物學評價,并進行了最早的大規(guī)模動物體內(nèi)消化道吻合實驗,在驗證安全性和可行性的基礎上,對鎂合金在胃腸環(huán)境中的降解過程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數(shù)據(jù)和經(jīng)驗。但基于鎂合金在胃腸道環(huán)境中降解行為的研究還相對較少。
該研究通過模擬胃腸道pH值和基礎離子環(huán)境,研究了胃蛋白酶和胰酶對鎂合金絲材在模擬胃液和小腸液中降解行為的影響,為植入胃腸道的鎂合金裝置的開發(fā)和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研究團隊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胃腸外科曹鍵副主任醫(yī)師、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越博士為第一作者,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白晶副教授為通訊作者。
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黃曉軍團隊
血液病研究所張曉輝團隊
首次證實第三方供者和移植供者源巨細胞病毒特異性T細胞抗感染能力
2022年1月11日,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黃曉軍團隊研究成果 Comparable anti-CMV responses of transplant donor and third-party CMV-specific T cells for treatment of CMV infection after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第三方供者和移植供者源CMV-CTL具有相同的抗CMV感染能力)在國際高水平期刊Nature子刊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IF:11.530)發(fā)表,并在2021年美國血液學年會(ASH)作壁報展示、2021年全國實驗血液學年會作為口頭報告展示。
巨細胞病毒(CMV)感染是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HSCT)后主要合并癥之一,發(fā)病率高,預后差,嚴重影響移植療效。CMV特異性T細胞(CMV-CTL)是控制CMV感染的關鍵免疫細胞?;贑MV-CTL過繼回輸促進的是內(nèi)源性免疫重建,而非回輸物的擴增,課題組進一步設計研究,通過兩個人源化小鼠動物模型及大樣本臨床隊列,分析比較第三方供者來源及移植供者來源CMV-CTL治療allo-HSCT后CMV感染的安全性及療效,并分析比較了兩種CMV-CTL回輸后體內(nèi)免疫重建功能恢復情況,首次證實了第三方供者和移植供者源CMV-CTL具有相同的抗CMV感染的能力及重建體內(nèi)CMV特異性免疫的能力。
本研究為第三方供者來源CMV特異性T細胞建庫、臨床應用提供了有力依據(jù),對于解決臨床上移植供者CMV-IgG陰性的難治性CMV感染患者的CMV特異性T細胞來源問題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及臨床應用價值。
研究團隊
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裴旭穎住院醫(yī)師為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劉雪飛為共同第一作者,黃曉軍教授教授為通訊作者。
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
黃曉軍、江倩團隊
血液病研究所張曉輝團隊
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治療反應與結局預測有了更優(yōu)方式
2022年2月,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黃曉軍、江倩團隊研究成果Is the Sokal or EUTOS long-term survival (ELTS) score a better predictor of responses and outcomes in persons with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receiving tyrosine-kinase inhibitors?(預測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治療反應與結局:ELTS評分優(yōu)于Sokal評分)發(fā)表于國際血液病領域高水平期刊Leukemia(IF:11.528)。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問世后,為了評估初診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CML相關死亡率,數(shù)個預后積分系統(tǒng)被相繼提出,其中Sokal評分和ELTS評分系統(tǒng)最為常用。但目前,少有全面、綜合地比較Sokal和ELTS評分預測CML-CP患者TKI治療反應和結局的功效。
黃曉軍、江倩團隊回顧性分析了從2006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就診的1661例初診CML-CP患者,比較兩種積分的預測效能,并探索哪種評分系統(tǒng)能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工作中的一線治療選擇。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一線伊馬替尼治療人群中,盡管Sokal和ELTS評分均能預測治療反應和結局,但ELTS評分有更強的預測效能,并可更精確識別預后不良的高危人群;一線二代TKI治療患者,僅ELTS評分能預測治療反應、無失敗生存和無疾病進展生存。此外,ELTS評分識別出的中高危人群更獲益于一線二代TKI治療。
研究團隊
2020級的科研型研究生張小帥為第一作者,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江倩教授為通訊作者,黃曉軍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
黃曉軍、江倩團隊
血液病研究所張曉輝團隊
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療失敗可臨床預測
2月22日,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黃曉軍、江倩教授團隊研究成果A predictive scoring system for therapy-failure in persons with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receiving initial imatinib therapy(一線伊馬替尼治療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療失敗的臨床預測模型)發(fā)表于國際血液病領域高水平期刊Leukemia(IF: 11.528)。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的問世,顯著改善了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生存結局。既往國際上提出多個危險評分系統(tǒng)如Sokal、ELTS評分系統(tǒng),主要用于預測患者總體生存率這一結局。而如今得益于TKI治療,絕大部分患者可長期生存。在長期生存背景下,治療失敗成為更受關注的話題,早期識別、預測患者一線伊馬替尼治療失敗高危人群,并予以干預、強化管理,以期進一步提高患者總體生存結局。
因此,團隊回顧性分析了從2006年1月至2021年4月接受一線伊馬替尼治療的1364例初診CML-CP患者,基于簡單機器學習的原理,聯(lián)合臨床常用因素(初診時高白細胞計數(shù)、低血紅蛋白水平、高嗜堿性粒細胞百分比、ELTS中高危)建立了一個預測伊馬替尼治療失敗的簡易模型。該模型可將患者分為極低、低、中、高及極高危5個危險亞組,各組間治療失敗率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該模型還可延伸用于預測患者疾病進展及生存結局。這是首次由中國學者提出的可以預測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治療失敗的積分系統(tǒng),可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實踐。
研究團隊
2020級的科研型研究生張小帥為第一作者,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江倩教授為通訊作者,黃曉軍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來源 | 科研處、婦產(chǎn)科、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胃腸外科
編輯 | 余弦、師雨
聲明 | 如轉載請注明來源“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微信號:rmyy 1918)
下載APP 就醫(yī)更方便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