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讀者問:10年前,搞科研和現(xiàn)在搞科研有什么本質區(qū)別?』
一句話總結:沒有本質區(qū)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10年前的理論研究給10年后的應用研究提供了基礎。
—
這個問題比較宏觀,我就從我細分專業(yè)領域細分學科細分方向的研究工作說一點簡單的東西吧。
更準確的說,我準備拿一篇十年前各方面評價都還挺不錯的博士論文和現(xiàn)在的博士論文進行一點點小小的對比。
先看2012年的博士論文:
魏鵬. 旋翼非定常流場的黏性渦數(shù)值模擬方法及其混合方法的研究[D].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12.
再看2020年的博士論文:
蘇濤勇. 基于粘性渦方法的電控旋翼氣動特性及槳渦干擾噪聲研究[D].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19.
兩篇博士論文對比很直觀了吧?
2012年這一篇,魏鵬博士(師從徐國華教授)完成了黏性渦粒子方法體系的構建,在常規(guī)CFD方法和當時已經(jīng)比較成熟的自由尾跡方法(徐國華教授博士論文,1996年)之外,為國內旋翼氣動研究人員打通了一條新的路徑。
在魏鵬博士之前,國內關于黏性渦粒子方法的研究基本空白,具體應用也是很少。
但是在國外,以趙景根博士(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2005年)為首的研究人員已經(jīng)展開了大量研究,并應用到了旋翼界知名的商用軟件FLIGHTLAB中,比國內提早了5年以上。
題外話,趙景根博士也是南航出去的,在魏鵬博士的研究工作中,應該提供了一些指導,當然,那就是另一個10年前的故事了。
在魏鵬博士的研究基礎上,國內關于黏性渦粒子方法的研究開始大量涌現(xiàn),從8年后蘇濤勇博士(師從陸洋教授)的畢業(yè)論文,第二幅圖,就可見端倪。
正是因為有了魏鵬博士的研究基礎,咱們開展黏性渦粒子方法的研究才更游刃有余,才能更聚焦在關鍵問題、具體應用的研究上面(比如蘇濤勇博士的電控旋翼研究),而不需要更專注于基礎理論的研究。
所以,在我們航空領域(或者說所有偏應用的工科領域),有了10年前的研究做基礎,10年后的研究就可以著眼于解決更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問題。
這就是10年前和10年后研究的差別。
一代一代的10年前和10年后都會有這樣的變化,有了理論基礎,我們就可以更聚焦于具體問題。
當然每一個新的10年都有可能出現(xiàn)新的理論問題,都需要一門心思鉆研基礎理論的大牛先解決理論體系的問題。
所以如果你要追根究底,那么10年前和10年后,從宏觀整體上來說,搞科研的本質并沒有改變。
畢竟,
SCI,SCI never change.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